CD Sound Improver


36°斜邊

AudioDeskSysteme Glass CD Sound Improver
CD邊緣切割機

文/關培青

相信看到標題的人都會覺得納悶,為什麼要去削切CD的邊緣呢? CD的邊緣可以削嗎? 要怎麼削呢? 事實上筆者第一次聽聞這樣的做法時,也是滿腹狐疑。
不過百聞不如一見,經過聯繫,筆著親自跑一趟代理商,將這部新奇的機器搬回雜誌社來。

密技?
一定有人記得數年前流傳著,使用綠色油性筆在CD邊緣上色的做法吧! 當時有很多人試過不同顏色的筆塗在CD邊緣,發覺塗在綠色的情形下聲音最好聽,而且使用不同的綠筆還有不同的音色。
美國某Hi-End音響品牌還推出了以綠色光LED照射轉盤的CD唱盤,還有CD專用的發燒綠筆應市,「綠筆」「綠光」一時蔚為 「密招」。

這究竟是為什麼呢?要從雷射頭讀取CD資料的過程說起。雷射頭上的雷射二極體以單一波長(紅色)的雷射光束照射在碟片上,碟片會反射雷射光束回到讀取頭上,因此讀得光碟片上的資料。
不過在雷射光射進光碟片透明材質的過程中,會產生漫射、繞射等不規則的光線,在光碟片中像是光纖一樣橫向傳遞,到達光碟片的邊緣再反射回來。雖然反射回讀取頭的光度已經衰減了很大的幅度,但依然降低讀取訊號的. 大家一定會問:這並不影響數位訊號讀取時High/Low的定義呀? 但經過這些漫射光的調變,受到污染的波形會影響讀取時Clock脈衝的準確性, 造成Jitter的增加; 同時讀取訊號S/N比的降低也會增加轉盤伺服電路的負擔,這些因素雖然不能直接測量, 但實際卻會影響最後的聲音表現。
而綠色則是紅色的補色,綠色的塗料不反射(或是吸收)紅光的波長,對於光碟材質中造成的散射抑制的效果,所以可以聽出使用綠筆塗在CD邊緣的聲音差異。

在CD邊緣塗上綠色影響明顯的另一個原因,是由於光碟表現平直的邊緣成為散射光的良好反射面,所以德國的一位Erich Schrott博士就想到,如果將光碟片的邊緣削成斜角的話,應該就可以更為徹底的降低雷射光在碟片材質中來回反射的情形。
於是他實驗了各種削切的角度,並且以不同的顏色塗在削切後CD片的邊緣,然後試聽CD聲音的差異,累積了相當的經驗後,結論是以36度的削切角聲音最為理想。

堅實易用的設計
這個經過實驗而來的結果就落實在AudioDeskSysteme推出的CD Sound lmprover「CD邊緣切割機」上。灰色系的外觀看去很有專業器材的架勢,轉盤以皮帶驅動卻帶有幾分古典味:採用了可掀式透明上蓋的設計,手動但 可精密微調的削刀,以及可調的轉盤轉速。最後還有一個可供吸塵管接駁的氣孔,可用吸塵器直接吸取削切下來的碎屑,架構相當簡明。
看來簡單的設計,關鍵在於固定CD的轉盤相當穩固,絲毫不會搖晃,像是車床般以確保準確的削切角度。
而手動的削刀,其定位是經過廠方預先調設好的,能精準的削到CD的邊緣而不會過頭,只有在經年使用之後才需要重新調校。使用過程也很容易,將CD的印刷面朝上,再以固定盤將CD鎖緊,啟動轉盤再以削刀削切即可。剛開始可以較低的速度,不過速度低馬達的力量也較弱,削切時會拖慢轉速,所以要逐漸增加轉速。
這樣右手控制削刀,左手控制轉速,很容易就能熟練上手,削一張CD的時間要不了一分鐘,筆者建議開始前可先以用報廢的燒錄片練習削切。

晶瑩剔透的聲音
相信最令人感興趣的,莫過於削切之後的聲音改變吧!為了要確定其間的差異,筆者找了兩張相同的CD唱片,並且先經過試聽比對,確定其聲音的一致性,再將其中一張CD削切,在邊緣尚未塗色的情形下重新試聽聲音的改變情形。
不聽則已,一聽驚人!由以往使用綠筆的經驗,筆者原以為會出現較溫潤的聲音,但經過削切的CD聲音竟然變得晶瑩剔透,好像一張普通的CD換成音響發燒片一樣!真今人難以置信。
筆者又將尚未削切的那張CD邊緣塗上黑筆,重新與削切過但尚未塗色的CD比對,塗過黑筆的WCD雜亂感較為收斂,但遠不及經過削切的CD那般通透,效果是遠遠超過筆者所能預期的。
削切之後的CD邊緣還可以塗上黑色或是綠色,其實不同的綠筆甚或是黑筆效果都會略有不同,對於已經削切的CD唱片可說是錦上添花,使用者可以自行嘗試不同的品牌的色筆,以得到自己最喜歡的音質。

若非忙碌,筆者還真想趁機將手邊的CD唱片一一削切,因為改善音質的幅度實在太大了。原本筆者真難以想像,在光碟片材質中散射的射光,會對音質造成如此大的影響; 經過CD Sound Improver,才可說是還CD原來該有的聲音。

聽了這麼多年CD唱片,原來CD的聲音還有這麼的改善空間;如果有機會,筆者還想試試DVD-Audio與SACD,究竟還有什麼我們沒有聽見的聲音。對於手邊收藏的CD唱片還能有更好聲表現的人,AudioDeskSystemcGlass CD Sound Improver CD邊緣切割機, 則是必備的器材了!

<轉載文章自高傳真視聽Hi-Fi & Hi-Vi Monthly Vol.311 >


Last updated on 7/24/06